一、研究動機
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多元文化,以及豐富的外族影響下,不論是在政治、社會、生活上都有很大的改變,而藝術也在其中,因為玄學的流行下,此時作品講求個人的特質,也就是需要有獨創性,才能成為傑出的作品,在魏晉南北朝時,佛教成為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因子,不論是石窟內的雕塑,或者是壁畫,都會與佛教有相關,佛教也因這些信徒的圖畫以及雕刻傳給後世的許多人。
東晉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最大,凝鍊奇絕、變化天成是他的書法特點,他精通每一種書體,而以行、草、楷三體為最。從王羲之起,書法才開創了一種講究字裡行間的整體韻致。如今我們所寫書法,常常會臨摹他人的書法,而王羲之的筆法也是我們常學習的。
除王羲之外,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也是在書法上影響性很大,他的書法風格雖承王羲之,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風格,一般來說,王羲之的字較為內斂平和,而王獻之比較外放灑脫。書法是兩晉時期文人士大夫專門的才藝,就如同文學跟清談一樣,但是後來書法漸漸成為獨立的藝術,文字筆畫的橫豎以及字型的結構,到整篇文章使用白布,其中不只僅僅只是寫字而已,還可以發揮出更大的藝術形式,曾經有人說「唐詩、晉字、漢文章」三者並列,可以證明書法在此一時代的獨特性。
二、研究成果介紹:
王羲之的書法
書法是古代社會讀書人必須學習的技藝,書法名家各有專擅,人們的書法師承,具有家學和門派的特徵,王羲之的書法師承,以"少學衛夫人"之說最為著名,衛夫人的書法以"善楷書,妙参、索"為主,衛夫人為王羲之的啟蒙之師,而後羲之改師承叔父王廣。
王羲之約莫在四十歲時名滿天下,流傳至今的書法著作約兩百七十餘帖,王能運用多種書體作書,以草書最多,約佔百分之七十的作品,草書作品中以今草形式為羲之所創書法,今草的基本法是從章草沿用來,結構大同小異,只要剔除隷波,化筆勢的衡張為縱引,連綿的筆劃引向下字,就是今草,羲之的行書,筆勢並不連貫,運筆較為遲緩,具有濃郁的隸義,以唐人編撰《晉書》記載,羲之擅長的書體是楷書,羲之的楷書都是小楷,南朝人稱為正書、細書、細楷,羲之的楷書端莊精緻,將楷書的筆法、筆義、結構以新的境界表現出。[i]
王獻之的書法
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,七歲時便與父親學習書法,獻之擁有極高的書法天份,幼時便能模仿父親筆跡代人書寫,王獻之本身喜歡為人書寫,但是如果是被逼的他,他也是堅決不寫。
獻之的有名作品有《落神賦》、《二十九日帖》、《鴨頭九帖》、《舍內帖》、《授衣帖》、《十二月帖》、《諸舍帖》、《先夜帖》等,獻之如他父親能用各種書體做字,獻之少年時代便能作飛白大字,飛白書市八分書的別體,字體為今文字。
王獻之曾歸納,變通之法是窮偽略之理,草縱之制;偽略指不拘六書規範,因此就字法而言,行書、草書都為偽略,草縱指流暢、放而生奇的草書筆勢,能快速書寫是草縱的要領,草縱的筆勢是王獻之破體制改寫的,也因此種寫法讓他書寫方式有別於父親,別具一格。[ii]
工藝美術與科學之創新
東晉的王羲之書法成就最大,在他之前的書法尚重字形結體及筆勢變化,至王羲之起,才開創了一種講究字裡行間的整體韻致,留下作品以《蘭亭序》最具有代表性,這篇筆法平和含蓄,章法布白渾然依體,而最主要王羲之能被尊為書家正宗的原因,是能脫古創新。
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影響性也很大,他的書風承襲其父,但有自己的面目,一般而言,羲之的字較為內斂平和,獻之則較外放灑脫,其中所用金體,直接影響了南朝書風。[iii]
參考書目
[i]劉濤,《中國書法史-魏晉南北朝卷》,(中國:江蘇教育出版社,2002年12月),頁178-212。
[ii]劉濤,《中國書法史-魏晉南北朝卷》,(中國:江蘇教育出版社,2002年12月),頁179-238。
[iii]蘇啟明,《魏晉南北朝文化與藝術》,(台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2006年6月),頁164-189。
No hay comentarios:
Publicar un comentario